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病害的防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中,马铃薯晚疫病作为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病害之一,一直是农技人员和种植者关注的焦点。了解其症状特点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马铃薯晚疫病。这是一种由致病疫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通常发生在生长季节的后期,故名“晚疫病”。这种病害传播迅速,一旦条件适宜,可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的流行。
我们详细探讨一下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特点。初期,该病会在叶子的边缘形成水浸状的小斑点,这些斑点很快会扩大并变成暗褐色或黑色,形状不规则,边缘有淡黄色的晕圈。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会蔓延至整个叶片,导致叶片枯萎、死亡。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会出现白色或灰色的孢子囊,这是病菌繁殖的结果。茎部和块茎也可能被感染,出现褐色软腐,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
识别了症状之后,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晚疫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农业管理措施、化学防治以及抗病品种的应用等。
在农业管理方面,适时的耕作和合理的水肥管理是基础。保持田间土壤疏松,避免过度湿润,可以降低病菌的生存率。合理施肥,尤其是控制氮肥的使用,有助于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残留的病叶和杂草,减少病原菌的越冬机会,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化学防治是快速控制病情扩散的手段。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施,尤其是在雨季来临前后和发现初期病斑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杀菌剂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抗药性情况来决定,并且要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而有效的解决途径。科研人员通过传统育种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不断培育出新的抗病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即使在病害高发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稳定的产量。
监测和预警系统也是防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定期检测田间的病原菌数量和活性,结合气象数据,可以预测病害的发生风险,从而提前采取防控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危害巨大的植物病害,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症状特点,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发生和蔓延。通过综合运用农业管理、化学防治、抗病品种应用以及监测预警系统,我们可以为马铃薯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护,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益。
一、马铃薯早疫,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无。
二、马铃薯晚疫病如何预防?
气温在10℃以上,连续24小时空气湿度在85%以上时即可能发生晚疫病。长势越旺盛、枝繁叶茂、田间郁闭,越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防治要点:①选择适宜于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②农业措施,调整播种期避开晚疫病发生时期。调整株行距,改小行距为大行距。通过和玉米等作物套作减轻病菌传播。加厚培土层。轮作。
三、土豆晚疫病打什么药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近圆形,后期造成落叶,茎杆上可连成大斑,根系感染造成全株枯死,推荐用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抑快净(恶唑菌酮+霜脲氰),霜脲氰,霜脲·锰锌,霜霉威,烯酰吗啉,疫霜净,银法利(氟菌胺.双霉威),普力克(霜霉威盐酸盐)等加磷酸二氢钾或。
四、如何识别马铃薯晚疫?求具体的防治方法!
晚疫病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在叶片上,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褪绿斑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达整个叶片,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病斑与键部无明显界限,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叶片背面更为明显。发病严重时,使叶片萎蔫下垂,全株变黑。
(4)储藏期预防马铃薯收获前一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选择晴天收获,避免表皮受伤。入窖前剔除病薯和有伤口薯块,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藏前用硫黄、腐霉利·百菌清或三氯异氰脲酸熏蒸消毒贮窖。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一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二是建立无病留种地。由于病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建立无病因种地,可以减少初期菌源。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三是轮作与清洁田园。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严禁与西红柿连作,并及时清洁田园。四是药剂防治。种薯处理可用72%霜脲·。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特点。马铃薯生长期间阴雨天气较多极易流行,连续多年种植、田间管理不当、施肥浇水不合理、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都有利于发病。最早在底层的植株叶片上,是一些暗绿色圆形浸水的笑斑点,继而会发展扩大到叶尖及叶缘上,最好再向整个叶面扩散。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大小不一的、。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茎和薯块。叶片发病,多从叶尖、叶缘产生水渍状斑,病斑边缘不明显;以后渐扩大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斑,潮湿时,病斑上长一圈稀疏的白霉(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叶柄和茎上病斑为黑褐色、长条形,潮湿下上边也长少量白霉。严重时,地上茎叶在几天内迅速。
田间发病最早症状出现在下部叶片。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或全叶。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在叶背或雨后清晨尤为明显。病斑可扩展到叶柄或叶脉,形成褐色条斑,叶片萎蔫下垂。
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饱囊梗和饱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